欢迎光临,修元养生网

经方杂谈 第30页

辨证论治及病证结合是《伤寒论》的精髓

admin阅读(139)评论(0)赞(0)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它开辨证论治之先河,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其六经辨证,极为严谨,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的诊治规律。病证脉治,纲举目张,井然有序。 千百年来,人们对《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研究...

逐水峻剂“十枣汤”的使用方法

admin阅读(249)评论(0)赞(0)

十枣汤丸为逐水的峻剂,一般人都不敢轻易使用,因为用不得法,不仅不能达到逐水的目的,而且往往会发生事故,所以对这类药剂的使用方法,不可不认真讲求。 先师使用十枣汤的技巧 先师李圃孙先生最擅长使用此方,他掌握得非常稳健,从不发生任何事故,这是我...

炙甘草汤治疗心血不足导致的心悸、心律不齐

admin阅读(161)评论(0)赞(0)

有一位老爷子,八十多岁,他说最近这个心老是跳几下停一下,有时候跳两三下停一下,有时候跳六七下停一下,以为得了什么大病,惶惶不可终日。 这老爷子说的这种现象现在的很多人都有,这病怎么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心血不足了。 心脏是靠血养着的,心血不...

《伤寒论》辨治发热十一法

admin阅读(134)评论(0)赞(0)

《伤寒论》以六经发热的特点、类型、辨证治疗等系列论述,为后世治疗发热奠定了辨证诊治的基础。张仲景治疗伤寒发热,因病立法,依法制方,用药丝丝入扣,对病情往往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十一法。 ①辛温解表 用于伤寒表实证。其病机为卫阳...

大黄附子细辛汤专攻肝脾寒实证

admin阅读(174)评论(0)赞(0)

大黄附子细辛汤出自《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宜温药下之,以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汤是开温下法之先河的方剂,后世之温脾汤即以该方加减而成。 大黄附子细辛汤是论述寒实内结证治的处方。《医宗金...

下肢出汗对于病势判断和汗法的调整很重要

admin阅读(134)评论(0)赞(0)

汗与汗法关系甚密,发汗前注意汗之有无,发汗后观察汗之彻否,皆为认识汗和运用汗法之要点。故善用汗法者无不注重辨汗的太过与不及,善辨汗者又无不剖析汗法的得当与不当。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凡外感热病初期,发汗乃治...

厚姜半甘参汤是治疗“腹胀满”的一首高效经方

admin阅读(136)评论(0)赞(0)

厚姜半甘参汤是记载在《伤寒论》里的,原文是“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它的适应证是太阴病,是去除腹胀满的。 这个方子里的药物有:半夏、生姜、厚朴,这三味药都有消痰化饮的功能,所以这个汤证可以伴有痰饮,厚朴250g,生姜...

苓桂术甘汤——“痰饮者”的首用方

admin阅读(239)评论(0)赞(0)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即《金匮要略》苓桂术甘汤,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代表方,也是温阳化饮的代表方。 本方药物看似平淡无奇,但功效不凡,此乃集温化、发散、健脾、利饮于一方,不用刚燥,不用柔补,和解之意尽显其中。 临证治上焦胸中痰浊壅塞者...

苓桂术甘汤可治眼睛发花,视物不清等眼疾

admin阅读(270)评论(0)赞(1)

时医治目疾,多喜用寒凉滋润药,目疾与咽喉病,虽有“骤起非火,缓起非寒”的古训,可是一般人总不敢稍用温燥、至于桂附之引火归原,亦畏之如虎。 我在开始学习《伤寒论》时,友人曾劝我购阅日本汉医丹波父子著作。其时买书不易,托人在上海购得《伤寒辑义》...

桂枝加黄芪汤治流行性感冒疗效好

admin阅读(526)评论(0)赞(0)

流行性感冒在祖国医学文献中,原有时行感冒等称,就其含义与症状来看,与流行性感冒极相类似,治疗的有效方法,也很丰富。 我院于1957年春季此病流行时,在院领导的重视下,会将部分患者交由中医治疗,我们根据当时的临床症状观察,结合景岳全书、徐灵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