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是发生在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在普通人群的患病率为10%~25%,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黏膜肿胀等为其主要特点。本病 的发生是由于患病机体对自然界中的某种物质发生过敏反应引起的,如空气 中的尘埃、棉絮以及气候变化的冷热空气、化学物质等均可使具有过敏体质 的人致病。
本病属于中医“鼻鼽”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肺脾肾脏腑虚损 有关,正气不足,腠理疏松,致卫表不固,风邪、寒邪或异气侵袭,束于皮 毛,肺失去清肃功能,致邪滞鼻窍,壅阻脉络,遏滞气血,以致气血运行不 畅,而见鼻塞、流涕、鼻痒等症。
石学敏院士认为本病的特点是本虚标实,以局部腧穴配合辨经取穴治疗, 标本兼顾。
2. 处方
(1)毫针刺法
主穴:迎香、合谷、列缺、印堂。
配穴:肺气虚加风门、肺俞;肾气虚加命门、肾俞;脾气虚加脾俞、足 三里;血瘀加膈俞、血海;痰湿盛加丰隆、足三里。
操作:迎香,取 1 寸毫针向内(鼻翼侧)斜刺 0.2 寸,捻转补法。合谷直 刺 1 寸,列缺平刺 0.5 寸,捻转泻法。印堂,针尖向下斜刺,捻转的幅度宜小,均进针 1 寸左右,使患者产生局部沉重,并向鼻部放射之感。
(2)灸法
主穴:肺俞、迎香、印堂、合谷。
配穴:内关、风池、大椎、风门、足三里。
操作:艾卷温和灸,每次选 2~4 穴,每穴每次施灸 15~30 分钟,每日灸 治 1~2 次,7~10 次为 1 个疗程,疗程间隔 3~5 天。亦可艾炷隔姜灸,每次选用 2~4 穴,每穴每次施灸 3~7 壮,艾炷如黄豆或枣核大,每次灸治 1 次,7次为 1 个疗程。
(3)穴位贴敷疗法
主穴:肺俞、风门、脾俞、肾俞。
操作:将白芥子研成细末,用姜汁调成糊状,取少许贴穴位上,外用塑 料纸覆盖,再用纱布及胶布固定,约半小时,或皮肤感觉发热时即可取下,尽量防止起疱,每日 1 次,14 次为 1 个疗程,休息 3 天,可用 4 个疗程。若 起疱,不必特殊处理,用消毒纱布覆盖,待水疱慢慢吸收,但应防止化脓感 染。起疱的腧穴不能再敷药,待皮肤恢复正常后可再用药。
(4)梅花针
主穴:后颈部(在颈椎 1~4 两侧、颌下、胸椎 3~8 两侧,可摸到条索或 结节,有压痛)、鼻部(在鼻骨和鼻软骨交界叩诊时声音“痹呆”)、迎香、合谷、风池、肺俞、太渊。
配穴:头痛、头晕加太阳、头部;咽喉痒加颌下、气管两侧;哮喘加胸 部、前后肋间、气管两侧、剑突下。
操作:手法从中度或较重度刺激为宜,以患者有较重或较明显痛感、局 部皮肤潮红、出现丘疹或轻微出血为度,以上部位应重点叩打。后颈部 2~4 颈椎两侧,由上而下叩打 3 行,第 1 行距脊椎 1cm,第 2 行距脊椎 2cm,第 3 行距脊椎 3cm。鼻部,沿鼻背部两侧各叩打 2~3 行,于鼻骨和鼻软骨交界处 点刺 4~5 针。每日 1 次,7 次为 1 个疗程,以后隔日 1 次,根据病情,15 次 后可休息半个月,以后继续治疗。
(5)穴位注射疗法
双侧迎香、合谷。用 5% 的当归灭菌液(pH5)2ml,加少量 0.5% 的盐酸 普鲁卡因,每穴注射 0.5ml,每天 1 次,7 次为 1 个疗程。进针时针尖斜刺入迎香穴,直刺入合谷穴。进针后以针头探找酸胀痛等感觉,使之得气,得气 后回抽针管,如无血方可注入药液 0.5ml,注完退针,如针孔溢液或出血,可 用消毒干棉球压迫,让患者休息片刻,以观察反应。
(6)耳穴贴压
鼻柱、肺、肾上腺。将王不留行籽放于剪好的小方块胶布上,贴于上穴, 压紧,嘱患者每日按压 3~4 次,每次按压 1~2 分钟,隔 3~5 日更换对侧耳穴。10 次为 1 个疗程。
应用要点
1. 穴位选择
本病针刺主穴近取印堂、迎香,远端取合谷、列缺。迎香宣肺利窍,印 堂清利头目,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络穴,调和肺经气血、疏通经络,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祛风通络、理气活血。发作期治疗注重操作达到量学要 求,可即刻减轻症状。缓解期注意调节脏腑功能。
2. 预后
变应性鼻炎发作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可诱发支气管哮喘、鼻窦炎、鼻息肉、中耳炎等。针灸治疗本病能显著改善症状、减少发作。对于病 情较重者可酌情添加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