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便、便后不爽)需根据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常见于湿热、寒湿、脾虚、气滞、阴虚等证型。以下整理经典方剂及加减应用,供参考(用药需经中医师辨证指导):
一、经典方剂分类
1. 湿热蕴结型
表现:里急后重明显,大便黏滞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
代表方剂:
- 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 组成:白芍、黄连、黄芩、大黄、当归、木香、槟榔、肉桂、甘草。
- 功效: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 加减:脓血多者加白头翁、秦皮;腹痛甚者加延胡索。
- 白头翁汤(《伤寒论》)
- 组成: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适用于热毒血痢)。
2. 寒湿阻滞型
表现:里急后重,大便清稀带白沫,腹部冷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腻。
代表方剂:
- 胃苓汤(《丹溪心法》)
- 组成:苍术、厚朴、陈皮、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甘草。
- 功效:温化寒湿,健脾止泻。
- 加减:加炮姜、木香增强温中行气。
3. 脾虚气陷型
表现:里急后重反复发作,大便溏泄,肛门坠胀,乏力懒言,舌淡苔白。
代表方剂:
-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 组成: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
- 功效:升阳举陷,补益脾气。
- 加减:加木香、枳壳调理气滞。
4. 肝郁气滞型
表现:里急后重伴胁腹胀痛,情绪波动加重,嗳气食少,脉弦。
代表方剂:
- 痛泻要方(《景岳全书》)
- 组成:白术、白芍、陈皮、防风。
- 功效:疏肝健脾,缓急止痛。
- 加减:加木香、槟榔行气导滞。
5. 阴虚肠燥型
表现:里急后重,大便干结难下,口干舌燥,舌红少苔。
代表方剂:
- 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
- 组成:玄参、麦冬、生地、大黄、芒硝。
- 功效:滋阴增液,润肠通便。
二、外治与辅助方
- 灌肠方(湿热型)
- 组成:黄连10g、黄柏15g、地榆20g、败酱草30g,煎汤100ml保留灌肠。
- 穴位贴敷
- 选穴:神阙(肚脐)、天枢、关元,用吴茱萸粉+生姜汁调敷,温中散寒。
三、简便食疗方
- 马齿苋粥(湿热型)
- 材料:鲜马齿苋100g、粳米50g,煮粥食用。
- 姜枣茶(寒湿型)
- 材料:生姜3片、红枣5枚、红糖10g,沸水冲泡代茶饮。
四、中成药参考
- 湿热型:香连丸、葛根芩连片。
- 寒湿型:藿香正气丸。
- 脾虚型:参苓白术丸、补中益气丸。
- 气滞型:木香顺气丸。
五、注意事项
⚠️ 禁忌:
- 湿热型忌辛辣、油腻;寒湿型忌生冷;阴虚型忌温燥食物。
- 急性细菌性痢疾需配合抗生素治疗,不可单用中药拖延。
⚠️ 急症鉴别:若伴高热、剧烈腹痛、便血,需立即就医排除肠梗阻、溃疡性结肠炎等重症。
六、经典医论摘要
《医学心悟》云:“里急后重,腹痛欲便,便后仍痛,湿热壅滞大肠也,宜通因通用。” 治疗需注重“通滞”与“调气”,湿热者清利,虚寒者温补,久病者扶正祛邪兼顾。
提示:以上方剂需根据舌脉、体质调整剂量,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