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汤出自刘河间所著《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文为中风外有六经之形证,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治之,内有便溺之阻格,复以三化汤主之。
三化汤表面上看系由小承气汤加羌活组成,但二方中积实、厚朴、大黄的用量比例却不相同。小承气汤中大黄四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三化汤中三味药物用量相等 。
三化汤证属于外感风邪,内有积滞证。三化汤用羌活以化风,厚朴以化滞,枳实以化痰,故名三化汤。其中羌活辛温上行发散,大黄等下行偏寒通导,互相制约。羌活不仅祛风,侧重升举清气,宣郁开窍,疏通经络,其与小承气汤配伍,具有一升一降,一开一通,调和血气的特殊作用,小承气汤不仅清热泄火,宽中行气,而更具有降泄痰浊,通瘀导滞的功效。
三化汤具有祛风和通便两方面的作用。以恶风寒,发热,大便闭结不通,腹痛痞满,脉滑为辨证要点。三化汤治疗中风的关键,在于方中大黄的灵活运用。
三化汤主治脑血管疾病急性期,可使诸窍畅利,清升浊降,气顺血和而病趋愈。临床用于治疗中风急性期,半身不遂(中风后遗症),肠梗阻、脑栓塞,脑血管痉挛,高血压危象的常用方。
上逆者宜沉而降之,臃塞者宜破而通之
小承气汤功善荡除胃中积热,以攻下通腑为主;三化汤长于破气导滞,重在调理气机。
若风中腑者,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发其表;若忽中脏者,则大便多秘涩者,宜以三化汤通其滞 。
临床观察三化汤不仅能治真中风,也可用治类中风。无论中经络,中脏腑,还是中风后遗症,均可用之,兹举例如下。
1 中经络
郭某,女,76岁,1996年5月3日初诊。患者近1个月来,常出现一过性右侧肢体麻木无力。初未介意,后日渐加重,每天发作数次,每次持续3~5分钟。诊为脑血管痉挛。经降颅压、扩血管及脑细胞活化剂治疗半月无效,求治于中医。诊见:除上述见症外,伴头昏目朦,食欲不佳,大便4~5天一行,较干,Bp18/13kpa。舌黯淡、苔厚稍腻,脉弦滑有力。西医诊为脑血管痉挛。中医诊为中风中经络,证属腑气不通,痰瘀阻络,拟三化汤加味。处方:大黄、枳实、厚朴、羌活、桃仁、红花、地龙、竹茹、僵蚕各10g。每天1剂,水煎服。3剂,大便通下,量多。肢体麻木除。继服3剂,诸症均减,唯感疲乏无力,睡意频频,此为腑气得通,阳气未复,遂于上方加桂枝10g,继服3剂,诸症消失。停药观察1年,未见复发。
2 中腑
杨某,男,64岁,1995年3月1日初诊。7天前患者早晨起床时,出现言语欠流利,左侧肢体瘫痪,急赴医院诊治。CT示:左侧脑梗塞。经脱水、扩血管等治疗1周,疗效不佳,遂转中医治疗。诊见:形体肥胖,言语不利,右侧肢体瘫痪,大便7天未行。舌淡胖、苔滑稍腻而厚,脉沉滑有力。诊为中风中腑。证属腑气不通,清窍被蒙,痰瘀阻滞,拟三化汤加味。处方:大黄(后下)、枳实、厚朴、羌活、桃仁、石菖蒲、远志、郁金各10g,钩藤、桑枝各30g。水煎服。服1剂,泻下黑硬便,量多奇臭。继服5剂,下肢可轻微上抬;继服20余剂,可缓慢行走,上肢可抬至肩,言语较流利。续服20剂,病渐向愈。随访1年,未再复发。
3 中脏
汪某,男,65岁,1997年2月1日初诊。患高血压病20余年,半月前打麻将时突感剧烈头痛,随即昏仆于地,不省人事,口眼喎斜,右侧肢体瘫痪。CT示:左侧脑出血并破入脑室,经颅脑外科手术引流后,渐趋好转,但体温仍高,意识不清,不能言语,右侧肢体瘫痪,大便10余天未解,BP21/15kPa,舌红、苔黄厚腻,脉沉实有力。
4 半身不遂
值得注重的是,三化汤并非仅用于中风伴有便秘者,即使大便通畅,投以三化汤,并灵活掌握大黄的用量,可使清升浊降、气血和调,从而促进机体的迅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