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修元养生网

针药合用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TS),是临床较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性疾病。临床以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动或伴有不自主暴发性发声、秽语及模仿言语为特征。

其病程在一年以上,男孩多于女孩,常有起伏波动,可自行缓解或加重。目前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确 切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与兴奋性神经递质的作用异常有关。

治疗本病以精神类药物为主,常用氟哌啶醇、泰必利等,但其副作用也较为明显,易引起嗜睡、躯体协调性降低、肌张力增强或纳差腹胀等消化系统问题,从而影响本病的治疗和预后。

抽动症在临床常分为抽动和发声两类。抽动可见不自主、突发、快速、反复发生、无节律、方向固定的抽动。如眨眼、抬眉、张口噘嘴、转头、耸肩等。

发声则为单调而短促的声响如啊、嗯或清喉、吸鼻涕。复合发声如不合时宜的重复某些词句,或反复骂人秽语。

中医将本病列为“慢惊风、瘛疭”等病证的范畴,常用“平肝熄风”为治疗大法。

我在临床数十载观察和治疗本病,认为应多从小儿生理特性入手,其生理特性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气蓬勃发育迅速。

明代万全提出“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热为火同肝论,娇脏遭伤不易愈。”,在《幼科发挥》中尤其指出:“盖肝乃少阳之气,儿之初生,如木方萌,乃少阳生长之气,以渐而壮,故有余也。”

可见小儿肝常有余而易生风化火,脾常虚则受制于肝木,形成“土虚木旺”的生理特性。

而抽动症的临床表现除风动的表现外,常伴有纳差,便秘或便溏,多汗等症状。白天抽动燥扰不宁不能自制,而入睡诸症消失如常。基于此,我试图另辟蹊径从“脏燥”进行论治。

“脏燥”病名始载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脏燥,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其病因多为情志不遂,病机多责之心脾两虚,虚弱躁扰。肝主筋,脾主肌肉,肝强而脾弱或肝亢上扰,肝风内动,血不荣筋,则挤眉弄眼,耸肩摇头。

《小儿药证直诀》说:“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胜任,故目连刮也。”

五脏藏神方面, “脾主意”,《类经·运气类》指出“脾藏意,神志未定,意能通之,……虑周万事,皆由乎意。”

说明意属后天,是人有主观意向的心理过程,体现在记忆、思维、情绪等各个方面。脾虚则意不定,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肢体动作、行为语言。

小儿的生理特性表现为肝强脾弱,因而表现出躁扰不宁,眨眼耸肩,嗯啊发声不止。

脾虚则水聚儿成痰,久则郁而化火致痰火扰神。再合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益气壮胆,安神定志,通利三焦,使脾得健运,肝得疏泻,使其脏器恢复清灵状态,燥扰得以控制。

配合针灸进行治疗时,针刺手法以毛刺法为常用。毛刺法属于皮部刺法,即多针浅刺,《灵枢·官针》:“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

而皮部作为人体体表最外层,是十二经脉气血布散于体表的部位,因而与经络脏腑互相沟通,表里相连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毛刺激发体表经气,以调节在内的脏腑经络而达到治疗脏腑疾病的目的,毛刺法进针快速浅表,针感并不显著,疼痛感极低,孩子容易接受并配合,从而坚持治疗达到良好的效果。

针刺取穴分坐位和俯卧位,针对抬眉、眨眼、挤鼻、摇头耸肩、清嗓子等头面部症状,取双侧风池、双太阳、双大迎穴,以及天突、四神聪。

俯卧位以刺激督脉和太阳经第一侧线的穴位,以风府、大杼穴、身柱穴、肺俞穴、肝俞穴、脾胃俞为主进行毛刺。

同时选取膀胱经第二侧腧穴的魂门和意舍。选择0.20×25㎜的一次性针灸针,留针15分钟,一周治疗三次。

期间配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半夏厚朴汤、甘麦大枣汤合甘草芍药汤。

根据舌脉象,随症加天麻、钩藤、菖蒲、陈皮、僵蚕、地龙等平肝熄风、健脾止痉的药物。

对于三岁以下或针灸配合度不高的孩子,可以中药结合小儿推拿进行治疗。小儿推拿以平肝熄风为治疗大法。

方用补脾经、清肝经、补肾经各1分钟,按揉板门、运内八卦、分推阴阳各1分钟,头面四大穴各1分钟,按揉百会及四神聪穴各1分钟,擦膀胱经第一侧线及督脉各10次,按揉三阴交和太冲穴各1分钟,捏脊10遍。

作者:李晶心

赞(0)
修元健康网 » 针药合用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