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布病(Brucellosis)是一种由布氏菌(Brucella)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布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的球杆状细菌,能够侵入人体,导致传染性和变态反应性的病变。
二、病原学特点
布氏菌是一组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的微小细菌,宽0.3~0.6μ,长0.6~1.5μ。它们没有芽胞、鞭毛和荚膜,染色时呈紫红色或红色,与其他菌呈绿色区别。它们的最适生长温度是37℃,分裂一次需要约132~227分钟。
根据布氏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将其分为6个种和19个生物型,分别是羊种菌(3个型)、牛种菌(8个型)、猪种菌(5个型)、犬种菌、绵羊附睾种菌和沙林鼠种菌各一个型。
三、传染性疾病具备的三个条件
1、传染源:主要是羊、牛等家畜,它们是布氏菌的自然宿主,能够长期携带和排出菌体。
2、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二是消化道,如饮用未经消毒的牛奶或使用不清洁的餐具,三是呼吸道,如吸入含有布氏菌的飞沫或尘埃。
3、易感人群:人类普遍对布氏菌敏感,但是从事相关职业的人员(如牧民、兽医、屠宰加工人员)感染的风险更高。
四、临床表现
(一) 潜伏期:一般为1~3周,平均为2周,但也有少数病例潜伏期长达1年。
(二) 前躯期:多数病例起病缓慢,少数病例起病急骤,常有类似感冒的症状。
(三)主要症状
1.发热:典型病例呈波状热,伴有寒战、头痛等,可在各个病期出现。部分病例呈低热或不规则热,多在午后或夜间发作。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明显,可湿透衣物、床单。
3.肌肉和关节疼痛:表现为全身肌肉和多个大关节的游走性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以腰椎为主)受累,导致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所有病例都有这一症状。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发生在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能并发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能并发卵巢炎;少数病例可能并发心、肾及神经系统的损害。
五、治疗措施
目前,对布病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主要是通过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来降低布病的复发率。临床实践表明,联合使用氨基糖苷类和多西环素,对急性或慢性布病的治疗效果较好,失败率和复发率较低。此外,中药治疗也有明确的疗效,用药灵活、来源广泛,对慢性布病有较好的作用。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更快地缓解布病患者的症状,缩短治疗时间,最重要的是可以减少长期使用抗生素的副作用,对布病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来源:中国兽医发布)
抗菌治疗的原则是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用药,必要时延长疗程,防止复发和慢性化。常用的药物有四环素类、利福霉素类,也可以使用喹诺酮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和三代头孢类。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一线药物是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或链霉素。不能使用一线药物或效果不好的病例可以适当选用以下方案:多西环素联合复方新诺明或妥布霉素;利福平联合氟喹诺酮类。难治性病例可以加用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类。
六、职业人员应该如何预防
认识危害,做好个人防护。
职业人群要充分了解布病的危害,要积极掌握布病的防治知识,在日常工作中要穿戴工作服、橡胶手套、围裙、帽子、口罩和胶靴等个人防护用品,做好个人防护。从事疫苗和诊断制品生产及布病防治科研等职业人群要穿戴一次性连体防护服、鞋套、N95口罩、乳胶手套、一次性帽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