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修元养生网

《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2021)》——纵隔肿瘤未来展望篇_胸腺肿瘤的诊治新进展与展望

胸腺肿瘤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
胸腺上皮源性肿瘤(TET)是一种发生在前纵隔的少见肿瘤,国内每年约有3.93/100万人患病。TET多数为无症状(除非合并重症肌无力),常在肺癌CT筛查中意外发现。近年来的筛查研究表明,前纵隔病变的检出率为0.5%-0.9%,其中TET的检出率为0.2‰-0.6‰,是过去认为的100倍。TET的生物学行为较为缓慢,即使疾病进展或复发,患者也有较长的生存期,这给开展大规模的前瞻性随机研究带来了困难,导致TET的诊治仍有许多争议,缺乏高水平的循证医学支持。2021年,中国抗癌协会纵隔肿瘤专业委员会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胸腺肿瘤诊治指南,为我国胸腺肿瘤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本文回顾了2021年TET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一些“传统和经典”的观点和做法的局限性和挑战性,展望了未来TET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1.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前纵隔占位诊治中的应用
目前,胸部CT+MRI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前纵隔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组学分析的技术也为影像学诊断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TET的多个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包括TET的医学图像分析诊断、病理图像分析诊断、DNA结合蛋白质的序列特异性分析和基因组诊断等。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不仅可以协助临床医生提升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降低诊断的成本,还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优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此外,利用电子诊断的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可以不断学习和进化,提高诊断的符合率和一致性,在成为医生的得力助手的同时,也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研究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2.胸腺肿瘤微创手术方式的选择
微创手术技术在TET的外科治疗方面已有较高的成熟度,通过减少手术创伤,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功能障碍,已有初步的临床证据证明其肿瘤学效果。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创新,在遵循外科学和肿瘤学原则的基础上,微创手术的适应范围已不仅限于早期TET,对于局部进展期、诱导治疗后以及复发转移的患者,也有可能通过腔镜手术达到完整切除的目的。而对于这些需要多模式综合治疗的患者,腔镜技术更能体现微创手术的优势,通过减少手术创伤、加速功能恢复,有助于降低围术期风险,使患者能更好地耐受术后辅助治疗,以实现预期的肿瘤学效果。
同时,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外科可视化技术、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手术器械的革命性改变都将对胸腺外科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晚期胸腺肿瘤靶向及免疫治疗探索
目前临床上不推荐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TET,因为其可能导致较高比例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但对免疫治疗或免疫治疗联合其他药物的治疗的探索,为晚期或复发转移性TET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上海市胸科医院主持了三项临床试验,一项为针对至少接受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复发或转移性TC患者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II期临床研究-AL3810自主创新药物II期临床试验,共入组68例患者;一项为丽珠晚期TC的PD-L1 II期临床试验目前正在招募患者,计划入组69例,本中心计划入组15例,目前已入组12例;还有一项为康宁杰瑞晚期TC的KN-046 PD-1/CTLA-4双抗药物临床试验和

赞(0)
修元健康网 » 《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2021)》——纵隔肿瘤未来展望篇_胸腺肿瘤的诊治新进展与展望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