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低迷、用户流失、医美机构离场、监管趋严,新氧的商业模式正面临严峻考验,仅靠流量入口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文丨漆叶青
编辑丨刘聪
新氧曾经是投资者眼中的明星企业,带着无限的期许登上纳斯达克,但现在却只能让这些投资者唉声叹气。有人甚至直截了当地质疑:“上市前估值30亿美金,上市时估值13亿美金,退市5亿元美金。谁在被割韭菜?”
11月22日晚,新氧宣布收到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金星发出的私有化提议,计划以每股美国存托股5.3美元的价格收购其及其联属公司(买方集团)尚未拥有的全部已发行股份——这意味着新氧可能要启动退市流程。
在当天的公告中,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金星表示,其提出的收购价格为公司股东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诱惑力的机会,该价格较公司11月19日的收盘价格溢价约22.7%,较公司在过去30个交易日的成交量加权平均价溢价约21.8%。
然而,市场对此结果并不买账。在私有化提议发出几天后,新氧股价坐上了“过山车”,虽然在11月22日当天大涨157%,但在接下来几天内接连下跌,屡创新低,截至12月1日美股收盘,报3.41美元,总市值不到4亿美元。
回想两年半前的2019年5月,新氧作为“互联网医美第一股”登陆纳斯达克,以每股13.8美元发行1300万股ADS,曾在3个交易日内大涨65%,市值也曾一度逼近23亿美元,而今市值却不到当初最高峰时的1/5。
“从股价反应来看,私有化是一个必然结果,上市的目的无非是在当地的二级市场赢得更高市值,但现在的表现公司肯定是不愿接受的,所以私有化的下一步可能就是回到港股或A股寻求资本市场的认可。”一医美连锁的管理者如是说道。
但是,回到新氧互联网医美的商业模式本身,私有化转板上市后,国内的投资者可能买单吗?
一长期聚焦医美行业的投资人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向亿欧大健康表示:“单纯守着线上的流量入口,这种故事的天花板是很有限的,新氧现在讲的故事跟当时已经不一样了,比如它去做上游的一些整合和并购,未来它有可能对标的是华熙、爱美客之类的上游公司。”
本文系统梳理了新氧发展的全过程以及上市以来的业绩和股价表现,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互联网医美商业模式的壁垒与缺陷在什么地方?新氧的新故事又该如何讲述?医美行业到底需要怎么样的参与者?
在医美O2O诞生前,医美行业用一句“野蛮生长”来形容并不为过——医疗事故频发,无证行医难以杜绝,服务标准、内容、定价都不透明。
医美机构的获客渠道非常有限,线上渠道基本掌握在“莆田系”手里,依靠在百度上打广告、竞价排名,流量昂贵,线下广告会投放在公交站牌、报纸上,但往往投放不精准,转化率低,平均获客成本高。
互联网医美平台的出现正是抓住了信息不对称这一痛点,2013年前后,大量医美App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平台切入点各家略有不同,有的紧扣用户社区,有的掌握医生资源,有的专注转诊揽客……
新氧也诞生于这股浪潮之中,在产品冷启动期间,创始人金星和团队找了一批韩国留学生,把韩国整容论坛里的医美日记翻译成中文复制到新氧。凭借两个月内搬运的8000多篇整形日记,新氧快速积累了第一批用户。
金星曾在多场演讲中阐述新氧的这一底层逻辑,“新氧的底层逻辑是消费者评价,我们的商业模式是双轨制,一家医院花钱付费可以投放广告,可以买曝光量,但是消费者去不去你那家医院,关键在于平台上的网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