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修元养生网

回溯20年:中国医药CSO发展的“危”与“机”_CSO:医药行业的变革者还是过气者?

CSO,即第三方外包销售,是指受制药公司委托,负责商品的销售和推广的服务机构。CSO在医药行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CSO的兴衰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和启示呢?
回顾:CSO的发展历史
CSO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它在国内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发展历史。2006-2008年,是国内CSO的起步阶段。当时,CSO在国外已经有了较大的规模和影响力,国内也涌现出了一些较为成功的CSO公司。CSO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的制药企业的需求。对于重视研发的企业,CSO能够提供灵活的销售服务,保证产品的销量;对于外资企业,CSO能够帮助其打开中国市场,建立团队和渠道。
根据头豹研究院的数据,2014-2018年,中国医药CSO行业的市场规模从106.8亿元增长到424.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2%;预计未来五年,医药CSO行业的市场规模将以25.1%的年复合增长率继续扩大,到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390.3亿元。
然而,CSO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17年是一个转折点。那一年,两票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导致全国有49413家公司完成了医药CSO的注册。CSO服务本身是轻资产的,投资成本较低,行业门槛也不高。两票制的出台,使得一些传统的代理企业改头换面,以CSO的名义从事“过票”“挂靠”等业务。
由于合规的压力,从2017年1月到2018年8月,全国有近4万家从事医药CSO相关业务的企业主动或被动关闭。(这与上述新注册的数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很有意思)
分析:CSO的“消失”原因
CSO在中国的演变,逐渐偏离了其本质。有网上的文章指出,真正能够称得上CSO的企业,不到5%。截至2020年,只有7成的医药CSO企业约10万家存活,其余的CSO都在半路上“消失”了。
更多的CSO正在受到国家的打击,这些被打击的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没有真实的业务,没有能力进行日常的经营;
②用清单代替票据,没有合法的票据,或者开出虚假的票据,逃避国家的税收;
③用回扣等非法的手段促销,引起商业贿赂。
它们被查处的最大问题是——证据链。国家《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管理办法》,对证据链提出了“应遵循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原则”的要求。因此,CSO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药企和CSO机构的发票必须“四流一致”,药企如何证明“CSO业务流”的真实性?需要什么样的业务证据?没有票据的支出又该如何处理?
CSO的消失还与市场竞争和外部环境有关。
一方面是服务能力的单一问题。很多CSO的营业时间短,90%的人员和公司资源集中在销售部门,而对于市场、医学、商务、风控、法务等配套部门的投入较低,导致管理能力和学术推广能力差。同时,行业的同质化竞争很严重,员工的薪资待遇也较低,整体的离职率和调动率较高,最终走向了被淘汰的命运。
另一方面是产品结构和盈利能力的问题。根据CSO各类产品的占比数据,普药占43%,仿制药占23%,医疗器械占18%,OTC产品占12%,创新药仅占4%。大部分的CSO销售的品种是成熟期的普药和仿制药,随着集采的进程加快,CSO公司的盈利能力存在风险。
前景:从行业TOP看发展策略
在国内,仍然有一些CSO公司能够经营得很好,受到资本的青睐,实现年收益过亿的业绩。
康哲医药通过投资等方式,布局药品的生产研发,从而拓展业务范围;泰凌医药逐渐成为国内大型的疫苗推广服务商;先锋医药更是将服务范围延伸到东南亚等地。
他们的成功,说明了CSO要想在医药行业中立足,就必须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创新和优化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拓展服务领域和范围,与制药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医药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赞(0)
修元健康网 » 回溯20年:中国医药CSO发展的“危”与“机”_CSO:医药行业的变革者还是过气者?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