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杉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肿瘤化疗的药物,对乳腺癌、卵巢癌、肺癌、胰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都有良好的疗效,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国,目前已经批准了四种紫杉类药物用于临床,分别是紫杉醇注射液、多西他赛、紫杉醇脂质体和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四种「紫杉醇」的作用原理
紫杉醇:它能够干扰微管/微管蛋白系统的正常功能,阻止微管的解聚过程,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2/M 期,导致细胞无法正常进行有丝分裂,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癌细胞的死亡。
多西他赛:它与紫杉醇的作用机制相同,但它与微管的结合力更强,因此具有更高的抗肿瘤活性。
紫杉醇脂质体:它与紫杉醇的作用机制相同。它是由卵磷脂、胆固醇、苏氨酸等物质构成的类似于细胞膜的双层脂质体,将紫杉醇包裹在内,可以提高紫杉醇的水溶性,使其更容易通过血管壁进入肿瘤组织,同时也可以降低对心脏、肾脏等器官的毒性。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它是利用纳米技术,将不易溶于水的紫杉醇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在一起,白蛋白可以通过与gp60受体的作用,增加紫杉醇在肿瘤内的吸收,提高紫杉醇在肿瘤组织中的浓度,从而增强抗肿瘤效果。
四种「紫杉醇」的用法、适应症、副反应的比较
紫杉类药物虽然能够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但是在治疗过程中也会引起一些短期和长期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治疗效果也有不利的影响。
紫杉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
一、周围神经病变
紫杉类药物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神经病变先发生在手指和脚趾的末梢,然后逐渐向上延伸到踝关节、小腿和手腕,甚至是袜子和手套的覆盖范围。此外,患者的感觉异常主要包括:麻木、针刺感、对冷刺激敏感和神经源性疼痛。紫杉类药物也可能导致影响近端肌肉的运动神经病变,其主要表现为四肢末端无力、细微动作障碍和步态不稳等。
虽然运动障碍比感觉障碍少见,运动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低,但运动障碍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和瘫痪,使患者完全丧失运动能力。其他较少见的紫杉类药物神经毒性表现包括:口周感觉减退、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罕见)、紫杉烷相关急性疼痛综合征、癫痫发作、暂时性脑功能障碍、幻肢痛等。周围神经病变通常在化疗几个疗程后出现,并随着化疗的继续而加重;高剂量化疗时,可能在用药后24-72小时内出现。轻度的神经病变可能在停药后数月内恢复或消失;严重伴有疼痛的神经病变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在输注药物期间,佩戴冷冻的手套或袜子,可以帮助预防和减轻紫杉类药物引起的神经病变。另外,B族维生素、叶酸和烟酰胺可以用于治疗感觉异常的周围神经病患者。神经源性疼痛的对症治疗可以使用度洛西汀等抗抑郁药来缓解周围神经毒性引起的疼痛症状。当出现1级或2级的感觉神经毒性时,不需要调整药物剂量,当出现3级的神经毒性时,需要停止治疗,直到恢复到2级或以下,并在后续治疗中减少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