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的治疗方式如何选择,一直是肿瘤学界关注的焦点。新辅助治疗的效果如何?辅助治疗和免疫治疗应该如何选用?新辅助放化疗+手术CROSS/5010、新辅助化疗+手术MRCOEO2/FFCD9901等不同的治疗方案,哪一种更适合患者?这些问题还没有定论。
2020年第九届国际胸部肿瘤西子论坛上,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印教授接受了健康界的采访,他强调,无论采用何种治疗策略,外科手术仍然是治疗可切除食管癌的基础和核心。
“李氏吻合”实现“免管免禁”
食管癌是一种发生在食管的恶性肿瘤,也是消化系统常见的肿瘤之一。从全球来看,食管癌是我国的“特殊”疾病,我国食管癌的患病人数和死亡人数都占据了全球的半数以上,需要引起重视。
食管癌的外科手术是治疗食管癌的根本手段,但也是非常复杂的手术,涉及到颈部、胸腔、腹腔等多个部位的器官,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多,手术风险高。
单靠外科的技术水平,很难解决食管癌手术及术后的所有难题,因此李印教授在我国首先提出了食管癌加速康复外科的概念。这是一种外科与麻醉、心理等学科的综合治疗,针对食管癌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旨在让患者尽快康复,同时节约医疗资源。
在加速康复外科的指导下,外科也要尽可能减少患者的出血、保护患者的器官组织、降低关键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中最令外科医生头疼的并发症就是吻合口瘘。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借鉴前辈的经验,李印团队提出了一种改善食管癌手术吻合方法、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创新技术——“李氏吻合”。“李氏吻合”使得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大大降低,保证患者术后第一天就可以正常进食,真正做到了“免管免禁”。相比于目前食管癌术后需要禁食7~10天的情况,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也让包括李印在内的中国食管癌外科医生更有信心。
当然,李印也指出,吻合技术的改进是关键,但不是全部,手术的成功还需要其他学科的协助。食管癌的外科手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加速康复外科的理念在食管癌外科治疗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食管癌外科的未来方向——功能外科
中国食管癌外科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分别是从经左胸到经右胸的手术入路,从开放手术到微创手术,从单一外科手段到外科相关学科的加速康复外科再到“免管免禁”的模式,那么接下来中国食管癌外科还有哪些发展空间呢?这也是李印团队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在国际食管癌手术治疗中,日本的食管癌单纯手术治疗后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52%,如果加上同步的放化疗,生存率可以提高到61%,这是值得借鉴的。
东西方食管癌手术后五年生存率对比
李印团队通过之前的临床研究结果也发现,近年来随着食管癌外科的进步,我国患者的生存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无论是新辅助放化疗+手术,还是单纯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三年生存率都超过了75%。
通过专家们的技术创新和探索,在食管癌外科经历了三个阶段后,我们可以看到我国食管癌围手术期并发症已经明显降低,患者生存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同时,基于特有的手术根治性技术和理念,食管癌术后的生存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近期的食管癌患者的痛苦已经得到了缓解,术后的远期生活质量就成为了关注的重点。李印强调,作为外科医生,要尽量做到让患者不仅活得久,而且活得好。
在这样的信念基础上,李印提出了在微创外科、加速康复外科之后,“食管癌功能外科”将是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