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它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有生用和蜜制两种。生用的麻黄药力强劲,蜜制的麻黄药力温和。
麻黄的主要功效有三个方面:
发汗散寒:麻黄味辛微苦,性温,能够驱散体表的风寒邪气,使汗孔张开,出汗排毒,缓解伤寒、头痛、发热等症状。《神农本草经》说:“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宣肺平喘:麻黄能够通畅肺经,使肺气顺畅,缓解因风寒或热邪导致的肺气不宣,咳嗽气喘等症状。《本草纲目》说:“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
利水消肿:麻黄能够下行膀胱经,调节水液代谢,利尿排水,消除因风邪或肺气不宣导致的水肿(风水证)等症状。《本草备要》说:“入足太阳膀胱,兼走手少阴心、阳明大肠而为肺家专药。发汗解肌,去营中寒邪,卫中风热。调血脉,通九窍,开毛孔。”
麻黄的三大功效是相互联系的,都是基于麻黄的辛温发散的特性。麻黄是中医汗法的主要药物,汗法是中医治病的八法之一,是通过出汗的方式,达到祛除邪气,恢复正气的目的。汗法适用于邪气在体表或营卫层的病证,如风寒表实、风水证等。汗法的关键是要掌握好麻黄的配伍和用量,以达到适度的发汗效果,既不能发汗不足,不能祛邪,也不能发汗过度,伤及正气。
麻黄的常见配伍有以下几种:
与桂枝合用,增强发汗散寒的作用,适用于风寒表实证,如麻黄汤。
与杏仁、甘草合用,增强宣肺止咳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束表,肺气不宣的咳喘证,如三拗汤。
与干姜、半夏合用,增强温肺化饮的作用,适用于外寒内饮,痰清稀的咳喘证,如小青龙汤。
与石膏、杏仁、甘草合用,增强清热宣肺的作用,适用于热邪壅肺,高热喘促的咳喘证,如麻杏石甘汤。
与石膏、生姜合用,增强利水消肿的作用,适用于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证,如越婢汤。
与附子、细辛合用,增强散寒通滞的作用,适用于风寒痹症、阴疽、痰核等证,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与人参、甘草合用,增强补气固表的作用,适用于诸风掉眩中风证,如大、小续命汤。
麻黄的用量要根据病情和体质而定,一般来说,少用几克,可起到宣通肺气,调畅气机的作用,常用量十余克,可起到宣肺平喘,利尿消肿的作用,若要温肺化饮,开宣肺闭,用量要更大一些,可达十余克至几十克。但是,用麻黄发汗时,要注意灵活变通,不要一味地增加用量,要根据患者的反应,适时调整用量,以免发汗过多,损伤阴液。这方面,李可的经验值得借鉴,他用麻黄时,常单独煎煮,去掉泡沫,小量兑服,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果药力已经发挥,达到发汗的目的,就减少麻黄的用量,或者停止使用。这样既能祛邪,又能保护正气,是麻黄发汗法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