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修元养生网

治疗痛风的千古经方!

风寒湿痹之桂枝芍药知母汤

《金匮要略》中有一条:“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这是一首治疗风寒湿痹的方子,方中用了九味药物: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这九味药物各有其功用,相互配合,达到祛邪扶正的目的。本文将从方中各药的作用和配伍关系来分析这个方子的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

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个方子的适应证。根据原文的描述,这是一种风寒湿三邪夹杂而成的病证。风邪为阳邪,善行而变;寒邪为阴邪,能凝而滞;湿邪为浊邪,能重而腻。三邪相合,互为表里,相互助长,侵袭人体,阻滞气血运行,损伤筋骨肌肤,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变形、活动不利等症状。同时,由于邪气内阻,正气不能外达,故见身体魁羸、头眩短气等虚证;由于湿邪下注,水液内停,故见脚肿如脱等水肿证;由于湿邪郁久化热,或正气虚弱不能制约阳气上升,故见温温欲吐等热证。综合起来,这是一种正虚邪实、寒湿夹热的复杂证候。

其次,我们要了解这个治疗痛风方子的治法。根据《内经》的理论,“风者善行而数变”,“寒者收引而凝滞”,“湿者重浊而下流”,“风寒湿之为病也,则皆随经而入”。“经络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也”,“血气者人之神也”。因此,治疗风寒湿痹的关键在于调和血气、通利经络、祛除三邪。本方以桂枝汤为基础方,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减了其他药物。桂枝汤是《伤寒论》中最常用的方子之一,其功效是发散风寒、调和营卫、和解肌表、温通经络。桂枝汤中有五味药物: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其中桂枝辛温发散,能驱除表里之风寒;芍药苦酸收敛止痛;甘草甘平和中缓急;生姜辛温解表温胃;大枣甘温益气和胃。五味药物相配,既能发散风寒,又能调和营卫,既能止痛,又能益气,是一首平和而有效的方子。本方去掉了大枣,因为大枣有壅滞之性,不利于祛除湿邪。在桂枝汤的基础上,本方加了麻黄、白术、知母、防风、附子等四味药物。麻黄辛温发散,能增强桂枝的祛风寒之力,同时也能利水消肿;白术苦温燥湿,能增强生姜的健脾祛湿之力,同时也能固表止汗;知母苦寒清热,能增强芍药的清热止痛之力,同时也能利水消肿;防风辛温散风,能增强桂枝的散风止痛之力,同时也能润肌肤;附子辛热散寒,能增强桂枝的温通经络之力,同时也能助阳化气。四味药物相加,既能祛除风寒湿三邪,又能扶助正气,既能消肿止痛,又能清热化痰。九味药物相合,构成了一首针对风寒湿痹证候的完美方子。

最后,我们要掌握这个方子的临床应用。这个方子适用于风寒湿三邪夹杂而成的关节疼痛证候,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心脏病等。临床上要根据具体的症状和体质来加减变化。如果风邪较重,关节游走性疼痛明显,可加羌活、薄荷等以增强祛风之效;如果寒邪较重,关节剧痛拒按明显,可加细辛、干姜等以增强散寒之效;如果湿邪较重,关节肿胀沉重明显,可加茯苓、泽泻等以增强利水之效;如果热邪较重,关节红肿发热明显,可加黄芩、连翘等以增强清热之效;如果正气较虚,身体魁羸乏力明显,可加黄芪、党参等以增强补气之效;如果阴液较亏,口干咽燥明显,可加麦冬、玉竹等以增强滋阴之效。总之,在使用这个方子时要灵活变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用药。

赞(0)
修元健康网 » 治疗痛风的千古经方!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